高市高醫校友醫師協會「莉‧瓷藝博物館」第五屆第六次理監事會聯席會議#石川傳媒集團 BDW#回顧希臘羅馬神話與歐史
2025/06/29
影音/高雄市高醫校友醫師協會將「理監事聯席會議」參訪的重頭戲搬進石川傳媒集團「莉.瓷藝博物館」,理事長洪強修等眾多醫界人士盛讚親臨現場感受歐洲皇家宮廷藝術視覺震撼。他認為這次活動深具意義,與會成員均讚該館匯聚歐洲皇家窯瓷人文精萃的瓷器典藏,一如該館執行顧問黃雲蓮專題主講所說,確是高雄驕傲。
有高醫詩仙美譽的黃立宏醫師在參訪後說:「在精彩的導覽下,參觀完 莉-瓷藝博物館。對於館藏的豐富與歐瓷的藝術文化甚為嚮往。」。他並以 〔歐瓷 〕與 〔愛情〕為題,即席吟詩,獲得熱烈掌聲。
石川傳媒集團一樓的BDW寶德旺Tea& Coffee是網路深具人氣的法式茶餐坊,裡面也有眾多現代藝術國際級名家精品的典藏展示,UCLA醫學系潘菲比在迎賓開場以小提琴演奏,也是BDW的首次亦是本次會議的亮點之一。
高市高醫校友醫師協會理事長洪強修藝術氣息強大,任內至今理監事聯席會議包含高雄市立美術館、衛武營國藝中心,今理監事聯席會議重頭戲參訪莉.瓷藝博物館,石川傳媒集團非常重視高醫眾多知名醫界菁英與會,董事長特助林耕宇(肯尼)與秘書姜文琪等全程與會並由執行顧問黃雲蓮與郭晶晶等進行該館專題介紹與專人導覽。
附註:莉·瓷藝博物館回顧希臘羅馬神話與歐史(陳順勝醫師)
「莉·瓷藝博物館JoLie Porcelain Art Museum」
瓷器曾被譽為「白色的黃金」,也是歐洲與亞洲皇室貴族的權力象徵。自從德國麥森在 18世紀燒出第一個硬瓷,開啟了瓷器時代,數百年來歐洲的頂級瓷器藝術備受尊崇,而莉瓷藝博物館直接引導大家進入十八、十九世紀歐洲皇室的藝術殿堂。在台灣要見賞歐洲極致的工藝實屬難得,四百年前,台灣曾是世界瓷器的轉運島,四百年後,我們竟可以在台灣的土地上親炙世界絕美的瓷器收藏!石川傳媒集團收藏歐洲古瓷多年,現在設立專館展出,莉・瓷藝博物館讓我度過充實的五日節。
「摘要」
在展廳典藏有歐洲十九世紀皇家窯瓷器 — 德國麥森開啟了格局、柏林KPM的柔毫纖細、法國塞弗爾不凡的美、英國皇家伍斯特的莊園鄉趣以及奧地利皇家維也納的絢爛彩金,各家美藝如芳華盛開,前撲後繼追求豐饒疊錯之美。
「瓷藝的歷史」
歐洲瓷器發展的轉捩點,來自十八世紀初德國薩克森大公國(Saxony)的首府德勒斯登(Dresden)。由於鍊金術師無意間發現的高嶺土及高溫窯燒,誕生了歐洲第一件本土硬瓷,並隨即在鄰近的麥森(Meissen)小城成立瓷器工廠,舉世稱羨。在重金利誘之下,麥森製瓷機密由員工挾帶流出,歐洲各國瓷廠也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成立。十八世紀中葉後,歐洲瓷藝重鎮由麥森轉向法國的塞弗爾(Sevres)。法國皇瓷豪華奢侈的洛可可風格一時成為歐洲各國競相模仿的對象。
綜觀歐洲瓷器歷史均與皇室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不僅用料講究,技法工藝更形複雜。又因瓷廠與化學家的結合,得以在顏料上推陳出新,發展出許多可運用在瓷器上的釉彩,讓瓷繪更加豐富多元,最後甚至超越中國,影響了全世界的瓷器藝術發展。
歐洲頂級瓷器數百年來備受尊崇,知名品牌如德國麥森(Meissen)、法國塞弗爾(Sevres)、英國的皇家伍斯特(Royal Worcester)、奥地利的皇家維也納(Royal Vienna)等等,本館將帶領大家進入十九世紀歐洲皇室精彩的藝術殿堂。
「麥森Meissen」
從馬可波羅向西方描述中國瓷器開始,瓷器就成為西方人渴求的夢幻逸品,十六世紀以來,東方進口的各種文物中,瓷器最令當時歐洲王公貴族垂涎,是一種與黃金、寶石同價的珍稀寶物。十八世紀初,德國東方的薩克森大公國(Saxony) 國王腓特烈·奧古斯特二世(AugustusII)終於發現製作美瓷的秘密。解開奧秘的伯特格(Johann Friedrich Bottger)是一位煉金師,他聲稱能點石成金,被奥古斯特斯二世軟禁於德勒斯登城,要求他煉出黃金。在一次無心的偶然中發現,以高嶺土為主材料,經極高溫窯燒就可得白色硬瓷,破解了硬瓷的秘密。國王於1710年在鄰近的小城麥森成立瓷器工廠,成為歐洲第一間能與中國瓷器並論的製瓷公司,開啟麥森瓷器後續三百多年的瓷器盛世,也是歐洲瓷器藝術的開端。
「麥森瓷偶 Meissen figures」
麥森除了專致於餐瓷器,1733年瓷雕大師約翰·約阿希姆·昆德勒(Johann Joachim Kandler)的加入,為麥森瓷器帶來了全新的藝術方向——瓷器人像雕塑。他運用高超的技術將神話故事、歷史人物及動植物題材轉化為精緻的瓷偶,使麥森正式進入瓷雕領域。從華麗的洛可可風格人像到以可愛動物為主題的瓷器小品帶動了麥森人像瓷器蒐藏的風潮。麥森瓷廠創作出大量造型豐富的瓷器作品。除了立體雕塑,瓷器表面也運用浮雕製法,將神話人物與故事場景優雅地呈現於器皿上,使瓷器兼具畫作與雕塑的雙重藝術價值。
「仕女香閨 Boudoir」
19世紀歐洲貴族女性的房間講求華麗與精緻,融合當時的藝術風格與個人品味,裝飾常使用柔和色調、雕花木飾與金箔點綴。雕花講究的床架上鋪設絲絨寢具,繡工華美。還有午後閒談的桌椅、放有珍貴器具的玻璃櫃等。房間陳列掛畫、肖像、貴重瓷器與擺飾,水晶吊燈閃爍璀璨的光線。整體而言,貴族仕女的房間充滿浪漫與精緻細節,展現當時上流社會的優雅與奢華。
「K.P.M.」
普魯士大公國的國王腓特烈二世( FrederickII )熱愛音樂、文學與藝術,涵養與造詣極深,對瓷器這般如夢似幻的工藝品自然求之若渴,在1740 年普魯士和薩克森大公國的戰爭中,腓特烈二世攻入麥森瓷窯,將工匠捕捉帶回國內。後來,腓特烈任命羊毛商人威吉利(Wihelm Caspar Wegely)於柏林成立瓷廠。然而七年戰爭使國庫吃緊,瓷廠因漸失援助而關閉。再轉由商人勾茲考斯基(Johann Ernst Gotzkowsky)經營,廣徵專業匠師使品質有顯著提升,卻也因研製成本過高而瀕臨破產。直到1763年腓特烈將瓷廠買回,正式賦予其皇家瓷廠(Royal Porcelain Manufactory)的名稱,這就是柏林王室御瓷KPM之名的由來。
19世紀,開始製作大型裝飾瓶壺與迷你精緻的彩色瓷板畫。KPM史上最豪華絢爛的傑作大都來自這個時期,尤其瓷板繪畫的名聲更是享譽歐洲。
「塞弗爾瓷窯SÈVRES」
西元1738年在法國國王路易十五世與他的密友龐巴度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支持下,建立了文生內瓷廠 (Manufacture de Vincennes)。龐巴度夫人以熱愛音樂與藝術著稱,洛可可風格就因她的推廣而盛行,對瓷器藝術領域也高度投入。1756年,龐巴度夫人要求將瓷廠遷移至鄰近其城堡的塞弗爾一地,以便於時常造訪,正是法國名瓷塞弗爾之名的由來。
「英國皇家伍斯特瓷窯Royal Worcester」
約翰·沃爾( John Wall )與威廉·戴維斯( William Davis )於1751年創立皇家伍斯特瓷窯,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瓷窯。在英國由中產階級企業家、畫家與工藝家推動。由於境內缺乏製瓷原料高嶺土,英國的瓷器發展起步較晚。愛爾蘭藝術家托馬斯·弗萊(Thomas Frye)於1748年成功試驗出骨瓷,為英國陶瓷界的重大突破。十八世紀後半,斯塔福郡的斯波德二世(SpodeII)、瑋緻活二世(WedgwoodII)及伍斯特郡的巴爾(Martin Barr)改良骨瓷配方,提升品質,發展出更精緻的 Fine Bone China,並成為十九世紀英國瓷器的主流。骨瓷比硬質瓷柔軟,但比軟質瓷耐久,然而其可塑性低、燒成收縮率高,使得製作技術要求極高,因此僅有一流窯房能生產,也因此更受收藏家青睞。
十八世紀末,伍斯特瓷深受英王喬治三世( George III )喜愛,成為皇室指定瓷器供應商。至今英國皇室仍維持這一傳統,如劍橋公爵威廉王子與凱特王妃婚禮所使用的瓷組,即出自皇家伍斯特。
十九世紀末,工業革命與中產階級興起,西歐社會瀰漫著嚮往自然與美好的風氣,影響了藝術與工業製品。此時期(1871年普法戰爭後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被稱為「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代表性藝術包括法國印象派、畢卡索作品,以及日本明治維新等。受美好年代影響,伍斯特瓷窯大量使用水果彩繪、動物與田園風景,其中「水果彩繪」(painted-fruit)最為珍貴,至今仍受世人推崇。伍斯特瓷器以獨特的手工技法描繪圖案,搭配22K金飾浮雕,展現極致工藝,至今仍是頂級瓷器的象徵。
「皇家維也納瓷窯Royal Vienna」
皇家維也納名瓷由督帕曲兒(Claudius Jnnocentius du Paquicr)建立於1718年,在歐洲第二個成功燒製白色硬瓷,督帕曲兒是神聖羅馬大帝查理六世( Charles VI )身邊的大臣,他熱愛中國瓷器,甚至實驗自行燒製,但是百試不得其法,後來藉由各種管道與手腕,將麥森的製瓷秘密引進維也納。查理六世為褒獎其功勳,授贈二十五年專利特權供應皇室瓷器。然而後來督帕曲兒的財務困難,使他將瓷廠於1744年出售給奥匈帝國皇后瑪麗亞·特蕾莎(Maria Theresa),皇瓷也是在此時得到蜂巢標記。
十八世紀末,奥匈帝國因戰無暇顧及皇瓷事業。
1784年售予貴族索根河(Sorgenthal),在其指導下再創高峰,以新古典主義為底,加上維也納獨自發展的彩繪風格,這時期的型制及裝飾在當時極具特殊性,各式彩金餐飲具的裝飾很受歡迎以深紅或咖啡色為底,加上彩金装飾的貴婦或美人畫像等杯盤最多,常見皇室的胸像或名人像。
可惜到了1805年索根河離世,又逢拿破崙戰後,使奧地利的國力消耗,終究導致皇家維也納瓷業從全盛步入衰退,終於1864年時由議會宣布關廠,走入歷史。而皇瓷的結束,其風格與影響力尚持續擴散良久,包含後續承襲與被影響的作品,統稱皇家維也納風格。皇家維也納的風格由巴洛克到洛可可,再到新高峰的新古典主義。
觀察者影音新聞網
有高醫詩仙美譽的黃立宏醫師在參訪後說:「在精彩的導覽下,參觀完 莉-瓷藝博物館。對於館藏的豐富與歐瓷的藝術文化甚為嚮往。」。他並以 〔歐瓷 〕與 〔愛情〕為題,即席吟詩,獲得熱烈掌聲。
石川傳媒集團一樓的BDW寶德旺Tea& Coffee是網路深具人氣的法式茶餐坊,裡面也有眾多現代藝術國際級名家精品的典藏展示,UCLA醫學系潘菲比在迎賓開場以小提琴演奏,也是BDW的首次亦是本次會議的亮點之一。
高市高醫校友醫師協會理事長洪強修藝術氣息強大,任內至今理監事聯席會議包含高雄市立美術館、衛武營國藝中心,今理監事聯席會議重頭戲參訪莉.瓷藝博物館,石川傳媒集團非常重視高醫眾多知名醫界菁英與會,董事長特助林耕宇(肯尼)與秘書姜文琪等全程與會並由執行顧問黃雲蓮與郭晶晶等進行該館專題介紹與專人導覽。
附註:莉·瓷藝博物館回顧希臘羅馬神話與歐史(陳順勝醫師)
「莉·瓷藝博物館JoLie Porcelain Art Museum」
瓷器曾被譽為「白色的黃金」,也是歐洲與亞洲皇室貴族的權力象徵。自從德國麥森在 18世紀燒出第一個硬瓷,開啟了瓷器時代,數百年來歐洲的頂級瓷器藝術備受尊崇,而莉瓷藝博物館直接引導大家進入十八、十九世紀歐洲皇室的藝術殿堂。在台灣要見賞歐洲極致的工藝實屬難得,四百年前,台灣曾是世界瓷器的轉運島,四百年後,我們竟可以在台灣的土地上親炙世界絕美的瓷器收藏!石川傳媒集團收藏歐洲古瓷多年,現在設立專館展出,莉・瓷藝博物館讓我度過充實的五日節。
「摘要」
在展廳典藏有歐洲十九世紀皇家窯瓷器 — 德國麥森開啟了格局、柏林KPM的柔毫纖細、法國塞弗爾不凡的美、英國皇家伍斯特的莊園鄉趣以及奧地利皇家維也納的絢爛彩金,各家美藝如芳華盛開,前撲後繼追求豐饒疊錯之美。
「瓷藝的歷史」
歐洲瓷器發展的轉捩點,來自十八世紀初德國薩克森大公國(Saxony)的首府德勒斯登(Dresden)。由於鍊金術師無意間發現的高嶺土及高溫窯燒,誕生了歐洲第一件本土硬瓷,並隨即在鄰近的麥森(Meissen)小城成立瓷器工廠,舉世稱羨。在重金利誘之下,麥森製瓷機密由員工挾帶流出,歐洲各國瓷廠也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成立。十八世紀中葉後,歐洲瓷藝重鎮由麥森轉向法國的塞弗爾(Sevres)。法國皇瓷豪華奢侈的洛可可風格一時成為歐洲各國競相模仿的對象。
綜觀歐洲瓷器歷史均與皇室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不僅用料講究,技法工藝更形複雜。又因瓷廠與化學家的結合,得以在顏料上推陳出新,發展出許多可運用在瓷器上的釉彩,讓瓷繪更加豐富多元,最後甚至超越中國,影響了全世界的瓷器藝術發展。
歐洲頂級瓷器數百年來備受尊崇,知名品牌如德國麥森(Meissen)、法國塞弗爾(Sevres)、英國的皇家伍斯特(Royal Worcester)、奥地利的皇家維也納(Royal Vienna)等等,本館將帶領大家進入十九世紀歐洲皇室精彩的藝術殿堂。
「麥森Meissen」
從馬可波羅向西方描述中國瓷器開始,瓷器就成為西方人渴求的夢幻逸品,十六世紀以來,東方進口的各種文物中,瓷器最令當時歐洲王公貴族垂涎,是一種與黃金、寶石同價的珍稀寶物。十八世紀初,德國東方的薩克森大公國(Saxony) 國王腓特烈·奧古斯特二世(AugustusII)終於發現製作美瓷的秘密。解開奧秘的伯特格(Johann Friedrich Bottger)是一位煉金師,他聲稱能點石成金,被奥古斯特斯二世軟禁於德勒斯登城,要求他煉出黃金。在一次無心的偶然中發現,以高嶺土為主材料,經極高溫窯燒就可得白色硬瓷,破解了硬瓷的秘密。國王於1710年在鄰近的小城麥森成立瓷器工廠,成為歐洲第一間能與中國瓷器並論的製瓷公司,開啟麥森瓷器後續三百多年的瓷器盛世,也是歐洲瓷器藝術的開端。
「麥森瓷偶 Meissen figures」
麥森除了專致於餐瓷器,1733年瓷雕大師約翰·約阿希姆·昆德勒(Johann Joachim Kandler)的加入,為麥森瓷器帶來了全新的藝術方向——瓷器人像雕塑。他運用高超的技術將神話故事、歷史人物及動植物題材轉化為精緻的瓷偶,使麥森正式進入瓷雕領域。從華麗的洛可可風格人像到以可愛動物為主題的瓷器小品帶動了麥森人像瓷器蒐藏的風潮。麥森瓷廠創作出大量造型豐富的瓷器作品。除了立體雕塑,瓷器表面也運用浮雕製法,將神話人物與故事場景優雅地呈現於器皿上,使瓷器兼具畫作與雕塑的雙重藝術價值。
「仕女香閨 Boudoir」
19世紀歐洲貴族女性的房間講求華麗與精緻,融合當時的藝術風格與個人品味,裝飾常使用柔和色調、雕花木飾與金箔點綴。雕花講究的床架上鋪設絲絨寢具,繡工華美。還有午後閒談的桌椅、放有珍貴器具的玻璃櫃等。房間陳列掛畫、肖像、貴重瓷器與擺飾,水晶吊燈閃爍璀璨的光線。整體而言,貴族仕女的房間充滿浪漫與精緻細節,展現當時上流社會的優雅與奢華。
「K.P.M.」
普魯士大公國的國王腓特烈二世( FrederickII )熱愛音樂、文學與藝術,涵養與造詣極深,對瓷器這般如夢似幻的工藝品自然求之若渴,在1740 年普魯士和薩克森大公國的戰爭中,腓特烈二世攻入麥森瓷窯,將工匠捕捉帶回國內。後來,腓特烈任命羊毛商人威吉利(Wihelm Caspar Wegely)於柏林成立瓷廠。然而七年戰爭使國庫吃緊,瓷廠因漸失援助而關閉。再轉由商人勾茲考斯基(Johann Ernst Gotzkowsky)經營,廣徵專業匠師使品質有顯著提升,卻也因研製成本過高而瀕臨破產。直到1763年腓特烈將瓷廠買回,正式賦予其皇家瓷廠(Royal Porcelain Manufactory)的名稱,這就是柏林王室御瓷KPM之名的由來。
19世紀,開始製作大型裝飾瓶壺與迷你精緻的彩色瓷板畫。KPM史上最豪華絢爛的傑作大都來自這個時期,尤其瓷板繪畫的名聲更是享譽歐洲。
「塞弗爾瓷窯SÈVRES」
西元1738年在法國國王路易十五世與他的密友龐巴度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支持下,建立了文生內瓷廠 (Manufacture de Vincennes)。龐巴度夫人以熱愛音樂與藝術著稱,洛可可風格就因她的推廣而盛行,對瓷器藝術領域也高度投入。1756年,龐巴度夫人要求將瓷廠遷移至鄰近其城堡的塞弗爾一地,以便於時常造訪,正是法國名瓷塞弗爾之名的由來。
「英國皇家伍斯特瓷窯Royal Worcester」
約翰·沃爾( John Wall )與威廉·戴維斯( William Davis )於1751年創立皇家伍斯特瓷窯,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瓷窯。在英國由中產階級企業家、畫家與工藝家推動。由於境內缺乏製瓷原料高嶺土,英國的瓷器發展起步較晚。愛爾蘭藝術家托馬斯·弗萊(Thomas Frye)於1748年成功試驗出骨瓷,為英國陶瓷界的重大突破。十八世紀後半,斯塔福郡的斯波德二世(SpodeII)、瑋緻活二世(WedgwoodII)及伍斯特郡的巴爾(Martin Barr)改良骨瓷配方,提升品質,發展出更精緻的 Fine Bone China,並成為十九世紀英國瓷器的主流。骨瓷比硬質瓷柔軟,但比軟質瓷耐久,然而其可塑性低、燒成收縮率高,使得製作技術要求極高,因此僅有一流窯房能生產,也因此更受收藏家青睞。
十八世紀末,伍斯特瓷深受英王喬治三世( George III )喜愛,成為皇室指定瓷器供應商。至今英國皇室仍維持這一傳統,如劍橋公爵威廉王子與凱特王妃婚禮所使用的瓷組,即出自皇家伍斯特。
十九世紀末,工業革命與中產階級興起,西歐社會瀰漫著嚮往自然與美好的風氣,影響了藝術與工業製品。此時期(1871年普法戰爭後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被稱為「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代表性藝術包括法國印象派、畢卡索作品,以及日本明治維新等。受美好年代影響,伍斯特瓷窯大量使用水果彩繪、動物與田園風景,其中「水果彩繪」(painted-fruit)最為珍貴,至今仍受世人推崇。伍斯特瓷器以獨特的手工技法描繪圖案,搭配22K金飾浮雕,展現極致工藝,至今仍是頂級瓷器的象徵。
「皇家維也納瓷窯Royal Vienna」
皇家維也納名瓷由督帕曲兒(Claudius Jnnocentius du Paquicr)建立於1718年,在歐洲第二個成功燒製白色硬瓷,督帕曲兒是神聖羅馬大帝查理六世( Charles VI )身邊的大臣,他熱愛中國瓷器,甚至實驗自行燒製,但是百試不得其法,後來藉由各種管道與手腕,將麥森的製瓷秘密引進維也納。查理六世為褒獎其功勳,授贈二十五年專利特權供應皇室瓷器。然而後來督帕曲兒的財務困難,使他將瓷廠於1744年出售給奥匈帝國皇后瑪麗亞·特蕾莎(Maria Theresa),皇瓷也是在此時得到蜂巢標記。
十八世紀末,奥匈帝國因戰無暇顧及皇瓷事業。
1784年售予貴族索根河(Sorgenthal),在其指導下再創高峰,以新古典主義為底,加上維也納獨自發展的彩繪風格,這時期的型制及裝飾在當時極具特殊性,各式彩金餐飲具的裝飾很受歡迎以深紅或咖啡色為底,加上彩金装飾的貴婦或美人畫像等杯盤最多,常見皇室的胸像或名人像。
可惜到了1805年索根河離世,又逢拿破崙戰後,使奧地利的國力消耗,終究導致皇家維也納瓷業從全盛步入衰退,終於1864年時由議會宣布關廠,走入歷史。而皇瓷的結束,其風格與影響力尚持續擴散良久,包含後續承襲與被影響的作品,統稱皇家維也納風格。皇家維也納的風格由巴洛克到洛可可,再到新高峰的新古典主義。
觀察者影音新聞網
推薦閱讀
- 1
辛龍泉健康之道:他,八十未滿「精氣神」活力十足!話說台灣農寶植物酵素/胚芽米/養生運動...
- 2
高醫詩仙黃立宏「莉.瓷藝博物館」即席吟詩有感「歐瓷&愛情」一生只為一人來
- 3
高市高醫校友醫師協會「莉‧瓷藝博物館」第五屆第六次理監事會聯席會議#石川傳媒集團 BDW#回顧希臘羅馬神話與歐史
- 4
台灣之光!無糖發酵技術先驅|迎向世界の許長祿XLIFE新力活多酚唯一榮獲健字號「調節血脂」檸檬醱酵液
- 5
醫學音樂才女潘菲比#高市高醫校友醫師協會#石川傳媒莉.瓷藝博物館#BDWTea& Coffee
- 6
大驚奇!白髮轉黑の逆齡進行式# 鄧老師養生事業創辦人王順泰#高雄國軍英雄館# AI科技按摩
- 7
熱舞開場「玩美高跟鞋 布袋吹風chill」 活力四射
- 8
國立原住民族博物館籌備處高雄揭牌#打造南島文化交流樞紐 成為南島語系博物館#原民主主委曾智勇Ljaucu‧Zingrur
- 9
承載歷史風華再造「英雄舞台」亮起來#高雄國軍英雄館長吳俊一#鄧老師養生事業創辦人王順泰:歡迎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