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寬:訂定「台灣醫師節」希望很快能成功!台灣醫學之父杜聰明博士日記1926-28 台北發表會

2024/11/15
「杜聰明博士日記1926-28」的新書發表會日前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高醫大前校長、現為國立中山大學講座教授的醫界大老劉景寬,身兼台灣醫學史學會理事長與高醫大全球校友總會榮譽理事長,他致詞結呼籲說,我們倡議以杜聰明博士的生日(8月25日)訂定「臺灣醫師節」,希望很快能夠成功!
杜聰明博士,毫無疑問是百餘年來臺灣醫界最具有代表性的醫界典範,也是臺灣廣大醫界後進最具可近性的楷模。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台灣醫學史學會、台杏文教基金會與高醫大全球校友總會等主協辦、「杜聰明博士日記1926-28」的新書發表會,陳建仁前副總統特別出席與會推崇台灣醫學之父杜聰明博士。
劉景寬指出,「杜聰明博士日記1926-28」這三冊日記是臺灣人在20世紀初期珍貴的醫學史與留學史:記載了臺灣醫學之父杜聰明博士於1926-28年留學歐美二年半的旅程,是臺灣人在20世紀初期珍貴的醫學史與留學史。
杜博士1926-28的留學時期,正是藥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他回台後建立「實驗治療學」是台灣「轉譯醫學」的始祖。
劉景寬進一步指出,杜博士在這次的留學之中,很重要的是也學習了西洋文明精隨與學術無國界的開放精神這三本日記記載了杜博士的留學心路歷程,讓我們透過這位百年前頂尖的臺灣學者的眼睛,真實觀察當時歐美學界與社會文化之風貌,也讓我們看到在沒有客運飛機與網路的年代,國際學術交流是如何進行的。同時我們也見證了日本在維新時代激起的「年輕化」日本的新生動力,如何持續由青壯年領導,發揮積極的學習精神。臺灣有幸能有杜聰明博士也具備這種精神,並深刻影響了臺灣、影響了後進學者。對當代臺灣而言,杜博士這一段留學經歷,不只是現階段醫學研究中堅階層與青年學子之楷模,更足以啟發高等教育主事者,效法20世紀初的日本做為東亞後進國家,如何以成功的留學政策,培養科學與文化研究人才,從而快速跟上世界一流水準。
完整內容上網影音與劉景寬致詞全文
※高雄醫學大學 前校長/ 國立中山大學 講座教授劉景寬致詞全文:臺灣醫學之父的全球視野
各位好!我知道這次出版的這三冊日記解讀的工作非常辛苦,這一年來我都要負責買便當給我太太吃 XD,尤其因為醫學類註釋的部分,劉玠暘是在美國東岸,和台灣時差12小時,劉玠晏是在台灣,因此他們三人工作起來,真的是沒日沒夜。Orz
我要談到的是:這三冊日記是臺灣人在20世紀初期珍貴的醫學史與留學史:
記載了臺灣醫學之父杜聰明博士於1926-28年留學歐美二年半的旅程,是臺灣人在20世紀初期珍貴的醫學史與留學史。1920年代,日本政府決意提昇並拓展其高等教育體系、規劃增設多所帝國大學,因此預先派出許多青壯年學者遠赴歐美進修考察,請注意,這裡是派出青壯年學者,大約在30-40歲;每位學者出國兩年左右,回國後強化所屬大專院校或接任帝大的教授。其中為了籌設臺北帝國大學(1928年成立),也派出多位在臺灣的學者出國;杜聰明博士做為當時臺灣醫專唯一的臺籍教授,是唯一獲派出國的臺籍醫學學者。雖然後來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院是到1936年才設立,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留學政策相當務實而具體,赴外進修考察人員往往是該領域的中堅分子,而且緊密配合國家發展方向,相對地同時期的中國往往派遣無經歷的少年學子且缺乏相關政策配套。留學政策的影響力可見一班,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部分。
杜博士1926-28的留學時期,正是藥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他回台後建立「實驗治療學」是台灣「轉譯醫學」的始祖
杜博士遍訪歐美最著名的藥理學學者與研究室,並停留5個研究室進行幾個月的進修,而1920年代正逢20世紀初藥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學界不斷發現許多藥物的臨床用途。當時藥物合成未臻成熟,多數藥物仍是從自然動、植、礦物中提煉、萃取所得,但已能透過科學分析瞭解其作用機制,且已建立許多成功的動物模型。故而杜博士返國後能提升其藥理學教室,達到「實驗治療學」的層次,包括延續在美國學習的以番木瓜鹼治療痢疾、自1928年起的鴉片成癮戒斷治療等。就此角度而言,杜博士也可說是現代熱門的「轉譯醫學」的台灣始祖。這些最尖端的研究室的參訪,開擴了杜博士的視野,並將先進的藥理學知識與技術帶回臺灣,提升了臺灣藥理學研究的水準,與日本甚至國際學界能並駕齊驅。他與大師們的交流建立的人際脈絡,也使杜博士日後能夠擔任日本藥理學會的會長,並於1939年在臺灣主辦了日本藥理學會。
杜博士在這次的留學之中,很重要的是也學習了西洋文明精隨與學術無國界的開放精神:
他在留學期間,也經常參訪各國的名勝古蹟、著名設施、各大博物館,深入了解西方文明。在各研究室的進修,也呈現歐美各研究室開放國際學生進修的態度,傳承了這種學術無國界的精神文化,這到今天仍然是很重要的,樂學與研究是無國界的。
這三本日記記載了杜博士的留學心路歷程,讓我們透過這位百年前頂尖的臺灣學者的眼睛,真實觀察當時歐美學界與社會文化之風貌,也讓我們看到在沒有客運飛機與網路的年代,國際學術交流是如何進行的。同時我們也見證了日本在維新時代激起的「年輕化」日本的新生動力,如何持續由青壯年領導,發揮積極的學習精神。臺灣有幸能有杜聰明博士也具備這種精神,並深刻影響了臺灣、影響了後進學者。對當代臺灣而言,杜博士這一段留學經歷,不只是現階段醫學研究中堅階層與青年學子之楷模,更足以啟發高等教育主事者,效法20世紀初的日本做為東亞後進國家,如何以成功的留學政策,培養科學與文化研究人才,從而快速跟上世界一流水準。
杜聰明博士,毫無疑問是百餘年來臺灣醫界最具有代表性的醫界典範,也是臺灣廣大醫界後進最具可近性的楷模。我們這一輩的師長就是杜博士的學生;我們也知道他的足跡遍布臺灣南北、平原山地。他致力於學習國際文化與科學,來發展臺灣的現代醫學;他具有恢弘的國際視野,更具有深刻的本土意識。杜博士不論醫療、研究、教學,均以服務臺灣人民為核心。杜聰明博士確實是臺灣醫學之父,最近更為著名。
近來我們倡議以杜聰明博士的生日(1893年8月25日)訂定「臺灣醫師節」,表彰杜博士為臺灣醫師的典範,紀念其「上醫醫國」之胸懷與貢獻。我們知道一個節日,是生命共同體的凝聚力、是國民集體的記憶,反映出一個社會對文化傳承的重視與認同。我們亟需有一個屬於臺灣國家社會的臺灣醫師節,來彰顯醫學這個重要體系的社會貢獻,且得以作為臺灣醫師的理想投射。希望讓臺灣醫界有屬於自己的醫師節,有可近性的學習典範;讓今天步入醫界的醫學生以及年輕醫師,有本土醫界的優質傳承;讓臺灣的節慶,反映臺灣醫界走過的歷史足跡。
我們倡議以杜聰明博士的生日(8月25日)訂定「臺灣醫師節」,希望很快能夠成功,謝謝各位!
高雄醫學大學 前校長/ 國立中山大學 講座教授
※觀察者影音新聞網
返回